內容來自sohu新聞

長江經濟帶11省市聚首謀合作 流域園區合作聯盟成立



導讀

板橋房貸根據復旦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的長江經濟帶園區發展信息化平臺的數據梳理發現,在長江經濟帶的151傢國傢級園區中,以電子信息為主導產業的有47傢,以裝備制造為主導的有43傢,以汽車零部件為主導的有11傢。

本報記者 劉東

實習記者 陸海新北五股房貸晴 上海報道

長江經濟帶“頂層設計”出爐整一年的時間點,流域各省市聚首上海謀求合作“幹貨”。

10月12日,由長江流域9省2市共48個城市、59個園區參加的長江流域園區與產業合作對接會在上海閉幕。作為上海牽頭舉辦的“年度活動”,此舉也是上海根據中央要求,強化自身輻射帶動作用的務實之舉。

實際上,自去年9月底國務院《關於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發佈以來,關於發展梯度明顯、產業同質化高、行政區劃分割的長江流域省市如何務實合作一直是這一國傢戰略推進的重點和難點。

上海市合作交流辦主任姚海介紹,此次活動主要以園區與產業合作為切入點,探索在合作內容和機制上的新突破,集中建立一批合作機制,共同推進長江流域協調發展。

其間,由上海張江高新區、武漢東湖新區、重慶兩江新區、南京高新區和合肥高新區共同牽頭成立瞭長江流域園區合作聯盟,長江經濟帶大數據及發展研究中心正式建立,國內首個長江經濟帶一體化指數和園區投資指數也將發佈。

區域合作深化更需事權

盡管流域深度合作仍待推進,但長江經濟帶無論在戰略重視上還是數據表現上都是中國經濟的重要一脈,這是毫無疑問的共識。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2014年長江經濟帶GDP總量有28.5萬億,占瞭全國的41.6%。同期,在長江經濟帶11個省市當中,有10個省市GDP增速在8%和8%以上,而在全國來說,增速超過8%的省市隻有17個。今年上半年,增速第一的重慶和第二的貴州,均屬於長江經濟帶。

流域經濟的基礎決定瞭長江經濟帶頂層設計瞄準的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沿海沿江沿邊全面推進的對內對外開放帶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范帶。

近年來,沿江各省市也在港口、旅遊、交通基礎設施、社會公共服務等領域探索瞭多方面的合作,但距離深度一體化的方向還有一定的距離。

國傢發改委地區經濟司副司長鄒勇在對接會期間表示,當前流域合作面臨瞭一些制約因素,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此前區域合作主要在地方層面的開展,隨著合作不斷深化,一些改革創新事項超出瞭地方的事權,需要國傢的層面給予指導和支持。二是由於區域合作組織的管理相對比較松散,缺乏對合作各方的約束激勵機制,相關省市之間簽訂的部分合作協議在落地實施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難。

他建議,支持中西部有條件的地區申請設立新的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鼓勵中西部地區通過委托管理、投資合作等多種形式與東部沿海地區合作共建產業園區發展飛地經濟經濟,支持中西部之間合作共建產業園區。

實際上,這種合作共建產業園的飛地經濟模式在長三角地區已不乏先例,截至目前,長三角地區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四省市參與合作共建園區已逾200個。但目前這樣的合作仍主要鎖定於土地等要素資源的交換,產業協調的合作機制和利益共享機制等仍處於探索階段。

正視同質化問題

相比此前不同的行政區塊聚首總是大談合作,此次對接會期間,一些園區官員和學者均直面同質化問題,會議的主題直奔園區和產業合作。

國傢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黃漢權認為,經濟轉型升級帶來的產業轉移倒逼長江經濟帶產業合作,而區域的梯度差距正為這一合作帶來空間,但這樣的轉移和合作中存在一些問題。

從當前來看,流域各省市產業並沒有形成錯位發展的格局。從目前各地提出發展或已佈局的主導產業來說,雷同的較多。

根據復旦[微博]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的長江經濟帶園區發展信息化平臺的數據梳理發現,在長江經濟帶的151傢國傢級園區中,以電子信息為主導產業的有47傢,以裝備制造為主導的有43傢,以汽車零部件為主導的有11傢。

在地方的實際招商過程中,此前也屢見“爭搶”,合肥和武漢的傢電產業,成都和重慶的電子信息產業等,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處於互相追趕狀態。

記者采訪此次參展的多傢園區也瞭解到,除瞭展示園區形象和招商引資政策,一些園區也希望借此機會瞭解其他園區的產業佈局情況,並尋求合作的可能。

蕪湖鳩江經濟開發區的機器人產業是國傢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試點,該開發區黨工委書記洪志強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目前全國已有多個城市正佈局機器人產業,長江經濟帶沿線也有,蕪湖起步較早,已形成一定的產業基礎,但人才資源目前有所欠缺,他們希望通過合作來做大,避免無序競爭。

“在改革開放以後,地方政府的GDP競賽當中,應該說園區經濟是主要的競爭點”,重慶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王勝說,“發展不平衡,集而不群粗放低效的狀態,尤其是同質化低水平競爭是園區發展的老難題”。

以綿延整個長江流域的重化工佈局為例,王勝表示,整個長江沿岸工業園區、化工園區達到490餘傢,整個化工產量占到全國的46%。“產能過剩,投資發散,不少重化工業園區陷入瞭‘不調整死,調整早死’的困境。”

他認為,新常態下的園區經濟更應創新機制,在利益共享機制上下工夫,形成整個產業集群生態圈,從而推動整個國傢產業的轉型升級。

湖北省副省長甘榮坤則建議編制承接產業轉移指導目錄,引導資源加工型、勞動密集型產業及具有市場需求的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向中上遊地區轉移。

而在10月12日宣佈成立的長江流域園區合作聯盟,未來將在上述機制方面發力。

新聞來源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dfjj/20151013/054123455674.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rikacur8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